韓國人抗議示威超激動,光州事件(電影《計程車司機》的背景)之後,為抗議並爭求民主,還曾跑去佔領在韓國的美國文化中心,甚至兩度縱火(他們認為是美國默許鎮壓)
朱立熙教授曾在一個節目裡說︰「為了清算過去,韓國人用過很多激進的手段,但是那是相對於軍人獨裁政權的高壓統治,不得不這樣子。」
照這個說法,手段的激進程度,和議題的大小/重要性/牽涉層面/環境(別忘了脈絡~)有關係。
光州事件之後,總統全斗煥的高壓統治下,韓國各地到處都有大大小小的示威抗爭。甚至一度有百萬人走上街頭抗議。
還記得1988年有什麼事嗎?1988年,奧運在韓國舉辦。那時首爾還叫做漢城。
國際奧會在奧運前一年直說「如果韓國在繼續亂下去,將不惜撤銷韓國的奧運主辦權」,那前六、七年為奧運所投入的一切,豈不成空?加上美國也跳出來,表示支持韓國民主化。
終於,獨裁者全斗煥才認輸,由門生盧泰愚發表了民主化宣言。
藉由國際賽事/活動的高關注度,讓大眾/國際媒體注意到公共議題,造成壓力促進改革都是常有的手法。激進甚至暴力的手段,也很常見。
但要激進到什麼程度?怎樣的公共議題才有資格「搭配」激進的手段?太陽花佔領立法院可以拿來類比嗎?這樣的激進會造成什麼影響?
我的答案不重要,大家有沒有在想才重要。福祉、自由、美德三種出發點,出發點可能不一樣,但希望能同走到思辯的路上。
圖︰1985年5月23日,佔領美國文化中心的韓國大學生,在窗戶上貼滿大字報要求美國負起責任。